※ 謝謝我那兩個在近處勞心勞力照顧倆佬的妹妹們,原諒我這個離家最遠的老姐,辛苦了。
很久沒寫文了,在難得休假的日子,買了吉本芭娜娜的書,看著幾頁作者父親去世前彼此之間的互動,居然瞬間眼淚盈滿了我的眼眶。
剛好憶起此週六回去娘家探望時,母親那緊緊握著我手指的枯槁。
那緊緊的溫度,讓我想起以前過馬路母親就是一定要這樣抓著我的手過街,雖然此刻我不確定母親是否正確的知道我是誰。
正好又想到最近沸沸騰騰的知名藝人父女家醜新聞。
突然很想寫點什麼,一些關於所謂的「父親」、「爸爸」。
一直覺得,能同理感受謝小姐對於這件事的傷痛跟為難。
親情,有時就是這世界上最矛盾又難以解釋的問題根源。
更何況,不諱言的,台灣很多的父親就是這樣的帶給家庭傷痕卻又想討拍的角色。
小時候,同學聽到爸爸開遊覽車,會說:哇~妳家應該很有錢齁!
錯了!
我要怎麼跟人家說,我們家從小窮到大!
債主電話拍門?對母女四人來說不陌生啊............
父親,一個在我從小到大的記憶裡就是個薄弱的存在,一個讓我從小開始心靈就隱隱約約氣憤的存在。
看到的,聽到的,夫妻爭吵/賭債/外遇/被騙......
林林總總的,負面的種種,母親永無止盡的憤怒及怨懟。
小學四年級跟著母親住在南投外婆家,到國中回台北前,我們三姐妹更少見過「爸爸」。
很難對外述說的。
這樣的家庭也不止我們,太多了。
真的很難述說的。
傷痛不是隨著時間消失,它只是看似淡了,卻一輩子烙印在胸口心上,去戳永遠陣陣作痛。
這是為什麼偶爾看到山姆牽著煒仔出門,嘻笑地扛著兒子散步,我都會有想落淚的衝動。
原來,那種從小潛意識裡對「爸爸」的模糊/矛盾/需要/渴望/生氣/憤怒/討厭/為什麼,一切的一切,都那麼的糾結與困難。
就算,我長大後的不常在家與對父親的漠然也得來過一句,「我拿過妳的生辰去算過了,妳就是六親緣薄啦! 所以才不在乎這個家。」
又如何呢?
誰真的不痛?誰又真的是不在乎?
我只是想逃離這樣總是讓我憂鬱的原生環境,不想像我母親一樣的逃不出去。
我一直在找尋自己的人生,即使跌跌撞撞。
關於「爸爸」這件事,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一件非常剪不斷理還亂的存在,Even me.
所以,能不能放過彼此?
好好過日子吧。